上海证券报:中国人民银行12月28日发布消息,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召开2023年第四季度例会。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和第三季度例会有所不同的是,此次会议将货币政策的表述从“精准有力”变更为“精准有效”,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新要求。 央行网站: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3年第四季度例会,会议认为,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增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提高乘数效应,有效带动激发更多民间投资。促进物价低位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如果投票济南最佳“宣传大使”,老舍当仁不让,因为他写的《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趵突泉》等文章,让很多人从学生时代就对济南戴上了美的滤镜。自老舍之后,济南人如何记载济南府,又是新的篇章。 今年是济南开埠120周年,又逢第三十二届全国图书博览交易会在济南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照见济南——历史影像文献展”在“中国最美书店”阡陌书店579百工集店举办。展览内容依托于山东画报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解读济南文化类书籍,结合知名收藏家的珍贵藏品,包括济南老照片、老地图、老商标、珍稀历史文献等,让观众在故纸旧影中,感受济南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7月27日,一段《老舍与济南》情景剧过后,阡陌书店迎来了《济水之南》《寻访济南传统村落》《济南城记》《济南府镜像》《一路而来》的五位作者——牛国栋、姜波、雍坚、赵晓林、陈宇舟,五个人,五本书,用书籍串联起散落的历史碎片,在书页间照见济南的历史和文化。 老济南的“文学代言人”们 近两年,伴随着超然楼爆火、趵突泉的“编制锦鲤”出圈,济南成了社交平台上争相打卡的网红城市。曲水亭街、老商埠、胶济铁路博物馆、洪家楼教堂、府学文庙、于家桥、后宰门街、轱辘把子街、小广寒电影院……网友分门别类地盘点出济南不同风格的“打卡出片地”,包括古风庭院、“县城文学”风、工业复古风、欧式风格、自然风光等,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同姿态的美渐渐被挖掘,不少网友感叹“老舍还是太含蓄了”。 早在2003年,济南历史文化专家牛国栋就出版了一部《济南乎》,成为济南历史上首部以街区文化为构架的城市人文地理图文专著。十年后,《济南乎》进行增订,更名为《济水之南》,济南文化学者侯林曾发文,“唤醒一座城市的记忆,让城市的历史永远活着,还有比这更有价值的事情吗?”在后来的十余年,《济水之南》畅销不衰,成为“知济南”的不二之选。 书里,牛国栋以古城间的行走为主线,从济南最早的家园城子崖启程,穿行于府城街巷,延伸至关厢四方,徜徉在商埠经纬,止步于黄河(济水故道)之滨的泺口古镇……与先人对话,向今人诉说,记录所见所闻所感的同时,试图还原尘封的历史,串联起说不完的逸闻趣事,与读者共话济水之南这座古城无尽的沧桑。 而媒体人雍坚则用“一个记者眼中的济南城市变迁”的视角,交出了一部《济南城记》。雍坚自2000年入职生活日报,长期负责济南文化新闻的报道,一步步成长为专家型记者。工作之余,他在济南文史研究和文献收藏方面也成就斐然,历经十多年采访、调查和大量查阅文献,在2017年推出了《济南城记》。《济南城记》也被称为济南的“城市拆迁史”,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再现了泉城路、高都司巷、旧军门巷等具有代表性的街(片)区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故事。时隔7年,雍坚在惊喜中等来了《济南城记》的再版。 五位作者中,赵晓林也是记者出身的济南文史专家,还是济南有名的“收藏大咖”。赵晓林的著作《济南府镜像》中,用200帧清末、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以耐读的文字,全面介绍百年前济南各个方面、角度的风貌,通过“晚清遗影”“一城山色”“泉氲灵秀”等9个部分,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活灵活现的老济南。 身为记者的赵晓林、雍坚曾穿行于济南的大街小巷,见证了城市的变迁,而作为山东建筑大学教授的姜波也以学者的身份,参与了很多次城市外貌的重要变化,足迹遍布城里城外。《寻访济南传统村落》丛书是他历经多年的田野调查研究、走访大量传统村落完成的一套“济南传统村落图鉴”,书中细致罗列了数十个古村落,从建筑学、历史学、民俗学等不同角度和视野,重点介绍了各村落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建筑特色、非遗传承等内容,系统全面地展现了这些传统村落的风貌。 1904年,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和济南自开商埠,古城济南开启了向新型现代城市转变的步伐,今年是胶济铁路通车120周年,也是济南自开商埠120周年,胶济铁路博物馆副馆长陈宇舟从“铁路人”的视角,带来了历时十年创作的《一路而来:胶济铁路源代码》。书里,陈宇舟通过严谨的叙事和生动的语言,把那些藏在故纸堆里有些枯燥乏味的历史资料逐一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感受胶济铁路120年的历史魅力。 济南的文化包罗万象 最近这段时间,书博会的举办让济南一时间跃升人文高地,众多文艺界名人齐聚泉城,留下对它的赞美。著名作家王跃文说,“济南的美一句话是概括不了的。”第一次来济南的历史作家吴钩,刚到济南就表示“对济南仰慕已久”,在进行了一场citywalk后又感叹“这分明是江南美景”。而许久没有到访济南的梁晓声直观感受到十余年间济南的巨大变化,坦言把他“震住了”。 城市在拔节生长,历史还需书写记录。对一个城市最深情的告白,莫过于为它写一封情书,这封情书的形式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一部电影,也可以是一本书。 姜波是最早关注济南城市历史建筑保护的学者,20世纪90年代就率先在《济南时报》开设《泉城忆旧》专栏,《泉城忆旧》按照济南老字号、济南古建筑、近代建筑这几个栏目进行写作,前后刊发了一百多期,完成了对济南历史建筑进行的初步系统的整理。 对济南周边传统村落的关注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寻访济南传统村落》丛书以30年田野调查中收获的一个个案例来说明,济南周边大量散布的山区平原村落跟济南的历史文化是密切相连的,在山东省极具代表性。《寻访济南传统村落》丛书,为济南留下了珍贵的乡村文化记忆,也是一份厚重的文化礼物。 《济南城记》里记录了很多雍坚的心里话,在他的眼里,“济南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城市,也是一个不显山露水的城市”,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表达这个城市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去审视,希望没有亲身经历过书中那个年代的济南人,通过文字和照片去听到长辈的声音,找到来时的路。 陈宇舟出生在铁路工人家庭,后来参与了胶济铁路博物馆的筹建。胶济铁路百年风云中,众多历史人物登场,一件件历史事件惊心动魄,一份份珍贵的史料需要记录。在他看来,胶济铁路对现代人的意义,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还代表了祖辈们的故事、父辈的心怀、我们的生活。 牛国栋说道,坚持长时间为济南写作,是读者给的信心,“至今年,本书已连续印刷十一次,平均每年加印一次。在纸质图书市场差强人意的当下,能有如此业绩,能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快乐,是我始料不及,倍感欣慰之余,更多的是诚惶诚恐。” 在牛国栋心里,相比很多城市自带标签的特色,济南的“没有特点”反而成了它最大的特点,“比较包容”。济南的包容,对游客或新居民来说,是热情好客不欺生,也是一种踏实的,仿佛回到家的感觉。济南的人文环境如此,更让文人们自觉担起了宣传好济南的责任。 济南这座城市是包容的,也注定了济南的文化研究包罗万象,牛国栋形容说,济南是一部老书,也是一部大书,包括泉水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街区文化、饮食文化、商埠文化等,都是济南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研究中来,让济南的城市文化研究百花齐放。赵晓林也说道,在整理济南历史文化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济南还有很多丰富的文化资源值得去挖掘,希望今后每个人都能继续贡献力量,为这座古城保留一些更深的感叹。 老舍在济南只生活了四年多的时间,却把济南视为“第二故乡”,也通过众多的文学作品,记录下对这座城市最深的眷恋。“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的,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更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画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雍坚也说,济南是一座可以成就很多“异乡人”的城市。古往今来,“济南名士多”不是一句虚言恒指期货配资平台,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的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如今亦有济南城的爱好者自发地参与到文献传承的序列之中,担当起济南的新“文学代言人”。在他们的文字中,济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不同角度的深读让城市更有历史纵深感、文化厚重感,一代代“济南名士”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厚度。 (济南时报·新黄河 记者:任晓斐) 发布于:山东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