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4年9月手机配资,太监在给同治帝洗澡的时候,发现他瘦如骷髅,肩背等处有很多斑疹,同治帝当即宣太医李德立,李德立看后,心里一惊,根据李德立的经验,这斑疹可能就是梅毒疹。 在同治十一年正式亲政后,年仅17岁的同治帝就陷入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困境中。这个困境不仅来自于朝廷内部的各方势力,更来自于他的生母慈禧太后对权力的执着。 虽然慈禧太后表面上已经归政,但她仍然要求同治帝每日处理朝政后都必须向她汇报。在这种情况下,同治帝为了摆脱母亲的控制,特意将处理朝政的地点从养心殿搬到了乾清宫。 为了进一步疏远慈禧太后的影响,同治帝开始筹划重修圆明园的计划。这个计划表面上是为了表达对两宫太后的孝心,实则是想让慈禧太后远居圆明园,不再干预朝政。 然而,这个计划却引发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当时西北战乱未平,南北方都面临着严重的旱涝灾情,国库空虚。 在这种情况下,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十位重臣联名上书,劝谏同治帝停止修建工程。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同治帝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借机惩治了上书劝谏的游百川。 这种高压态度让朝中大臣们更加不满,而慈禧太后则借此机会在朝中博得了美誉。她表面上对修建圆明园一事不闻不问,实则暗中操控着局势的发展。 政治上的挫折只是同治帝痛苦生活的开始。在婚姻生活中,他与心爱的阿鲁特皇后本是郎才女貌,举案齐眉。 但慈禧太后却经常干预他们的生活,只要同治帝与阿鲁特皇后同房,第二天就会遭到训斥。这种情况下,阿鲁特皇后不得不主动疏远同治帝。 面对这种困境,同治帝开始独宿乾清宫,既不过问朝政,也不与后宫妃嫔往来。这种孤独的生活状态,让年仅18岁的同治帝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 在同治帝最失意和孤独的时候,两个人闯入了他的生活,成为了改变他命运的关键人物。其中一位是恭亲王奕䜣的儿子载澂,另一位是翰林院检讨王庆祺。 载澂作为皇族宗室,从小就在京城长大,对京城的各种风土人情都了如指掌。他经常向同治帝讲述市井间的奇闻趣事,为同治帝枯燥的宫廷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王庆祺则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同治帝听到他唱曲的声音,从此被擢升为帝师。在给同治帝上课时,他不是讲授传统的圣贤之道,而是经常讲述一些宫外的新鲜事物。 这两个人都十分了解同治帝的处境,他们开始带着同治帝体验宫外的生活。特别是王庆祺,他甚至给同治帝带来了一些风花雪月的话本小说。 在京城,当时的妓院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等的是八大胡同,这里是王公贵族们经常光顾的地方,环境优雅,姑娘们也多才多艺。 第二等是茶室,这些地方多设在偏僻的胡同里,是一些普通官员和商人常去的地方。至于第三等的下处,则是京城普通百姓和下人们去的地方。 同治帝为了避人耳目,常常微服出访,去的最多的是那些偏僻的茶室。有时为了满足好奇心,他甚至会去一些最低等的下处。 这种频繁的游逛很快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注意。恭亲王奕䜣和醇亲王奕譞多次向同治帝进谏,希望他能收敛行为。 大臣们甚至将此事告知了慈禧太后,希望她能管教儿子。但是慈禧太后对此却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因为同治帝沉迷声色,正好给了她重新掌权的机会。 在载澂和王庆祺的影响下,同治帝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放纵。他不仅经常出入妓院,还结交了一些市井之徒。 1874年9月,一个寻常的早晨,在例行的沐浴过程中,太监发现同治帝的身体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健壮的天子现在瘦如骷髅,而且在他的肩背等处出现了大量的斑疹。 太医李德立接到召见后,立即为同治帝诊治。根据他多年的行医经验,这些斑疹的症状与梅毒极为相似。 但是这样的诊断结果无疑是惊天动地的,李德立不敢说出实情,只能以"热毒"为名开了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服药后,同治帝的症状确实有所缓解。 然而,同治帝并未因此收敛,仍然继续外出寻欢。这种不节制的生活方式导致他的病情迅速恶化。 到了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同治帝从西苑回来后突然一病不起。太医们为了掩盖真相,对外宣称这是天花的症状。 两宫太后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乾清宫探视。在太医们的精心调养下,同治帝的病情一度有所好转。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慈禧太后却在密谋重新垂帘听政的事宜。她开始暗中联络朝中大臣,为重新执掌大权做准备。 同治帝的病情在十二月初迅速恶化手机配资,全身出现大面积溃烂。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天子最终在十二月初五停止了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