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恶不赦”是现代汉语中形容罪大恶极的成语,但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十恶”是明确列出的十种不可赦免的重罪,最早源于北朝《齐律》的“重罪十条”,后由隋唐法典正式定型,并沿用至明清。以下是“十恶”的具体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一、十恶的起源与发展 1. 佛教渊源: - “十恶”最初是佛教术语,指十种招致“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恶业(如杀生、偷盗、邪淫等)。 2. 法律化: - 北齐《齐律》(565年)首次将“重罪十条”纳入法典,规定这十种罪行不得赦免。 - 隋唐《开皇律》《唐律疏议》正式定型为“十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刑法核心。 二、十恶的具体内容 展开剩余80%1. 谋一、十恶的起源与发展** 1. 佛教渊源: - “十恶”最初是佛教术语,指十种招致“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恶业(如杀生、偷盗、邪淫等)。 2. 法律化: - 北齐《齐律》(565年)首次将“重罪十条”纳入法典,规定这十种罪行不得赦免。 - 隋唐《开皇律》《唐律疏议》**正式定型为“十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刑法核心。 二、十恶的具体内容 1. 谋反(颠覆政权) - 定义:企图推翻皇帝或政权。 - 处罚:凌迟或株连九族。 - 案例:明代方孝孺因反对朱棣篡位,被诛十族。 2. 谋大逆(破坏皇家权威) - 定义:毁坏皇陵、宗庙、宫殿等象征皇权的建筑。 - 处罚:死刑,亲属流放。 3. 谋叛(叛国投敌) - 定义:投降敌国或组织叛乱。 - 处罚:主犯斩首,家属为奴。 4. 恶逆(杀害尊长) - 定义: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叔伯等长辈。 - 处罚:凌迟,宋代《宋刑统》称“恶逆者,决不待时”。 5. 不道(残忍凶暴) - 定义:使用极端手段杀人(如灭门、肢解),或炼制蛊毒。 - 处罚:斩首,明清时期加重为凌迟。 6. 大不敬(亵渎皇权) - 定义:偷盗御用物品、伪造圣旨、不遵皇帝禁忌等。 -案例:清代“文字狱”中,许多文人因“大不敬”被处死。 7. 不孝(忤逆父母) - 定义:咒骂父母、不赡养、在丧期嫁娶作乐等。 - 处罚:流放或绞刑。 - 文化背景:儒家强调“孝道”,不孝被视为动摇社会根基。 8. 不睦(亲属相残) - 定义:谋杀或出卖近亲(如妻子杀夫、兄弟相残)。 - 处罚:死刑,唐代规定“谋杀期亲尊长,斩”。 9. 不义(背弃伦理) - 定义: - 杀害长官、老师; - 丈夫死后妻子不守丧而改嫁。 - 处罚:绞刑,明清时期加重为斩首。 10. 内乱(家族淫乱) - 定义:与祖父或父亲的妾室通奸。 - 处罚:绞刑,宋代《宋刑统》称“内乱者,决死”。 三、十恶的特点 1. 不可赦免: - 即使皇帝大赦天下,“十恶”罪犯也不在赦免之列。 2. 严刑峻法: - 刑罚极重,多适用死刑(斩首、凌迟)和株连。 3. 维护三纲五常: - 十恶的核心是维护“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秩序。 四、现代影响 1. 成语沿用: - “十恶不赦”仍用于形容罪大恶极,但现代法律已无此类分类。 2. 文化反思: - 十恶中的“不孝”“内乱”等条款,反映了古代伦理与法治的结合,但也凸显了封建社会的严苛。 --- 十恶的实质与历史意义 “十恶不赦”是中国古代法律对最严重罪行的系统性规定股票t+0平台,既体现了封建统治的残酷性,也反映了传统社会对伦理秩序的极端重视。尽管现代法治已摒弃此类条款,但其历史影响仍深植于中国文化之中。 发布于:重庆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