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炒股配资详情

在哪可以配资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

         发布日期:2024-08-29 16:18    点击次数:107

在哪可以配资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这是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向朋友发出的感叹,字里行间除了深切的自豪,还有如何做一位好父亲的思考。

为纪念林徽因诞辰120周年,近日,林徽因外孙女于葵所著《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葵说,这本书的写作是基于家中珍藏的林徽因、梁思成、林长民、梁启超等人的遗物,包括照片、信件、文稿等珍贵档案,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此前从未公开过。

林长民与“天才女儿”林徽因之间更多的相处细节也由此披露出来。

父亲远见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5月份剔除食品和能源成本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1%,为2021年8月以来最小增幅。同比增幅3.3%,也是三年多来最低水平。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这封信写于1920年林长民去欧洲考察前。当时,有着两位妻子、数个孩子的他,决定带长女林徽因一人同行。临行前的这封信,表达了对女儿的期望,流露出一位父亲的远见和自信。信的内容也是女儿最好的行动指南,从林徽因后来的人生看,父亲的苦心没有被辜负。

此次欧洲考察共一年半时间,这是林徽因第一次踏出国门,一路的风土人情,让这位16岁中国少女的眼界得到极大开阔。除了在欧洲大陆诸国参观游览外,他们大多数时候住在伦敦。林徽因入读圣玛丽学院,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口语和写作基础。林长民交游颇广,在伦敦“父亲的客厅”里,林徽因结识了许多中英两国的文化精英,包括英国历史学家威尔斯,作家哈代、狄更生、曼斯菲尔德,以及旅居欧洲的中国学者徐志摩、张奚若、陈西滢、吴经熊等人,并与他们有了往来。在林徽因多年的好友费慰梅看来,“这种社交活动对她的影响,显然和正规教育同等重要”。于葵也认为,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林徽因的“艺术潜力得到了开掘,她那一身诗意也由此萌发”。

更重要的是,欧洲的古典建筑,点燃了林徽因的建筑梦想。在伦敦,一位学习建筑的女性朋友让她了解到,建筑不仅仅是盖房子,而是一门综合了科学和艺术的学科。而直到林徽因回到北京,梁思成才在她的“鼓动”下,了解了建筑这一专业,进而选择将建筑作为终身事业。

林长民一直是林徽因建筑梦想的鼓励者和支持者。

在当时的中国,建筑被认为是匠作之事,士大夫不屑于和从事建筑的匠人为伍,女性更是与这个行业绝缘,但林长民却能理解女儿的抱负。虽然他也许没有第一时间了解女儿的决定,从1923年8月31日林长民给林徽因的信中,可以读出他对女儿前途的关切:“究竟汝志愿如何,对于婚约,对于嫁期,对于赴英续学,对于留家自习,或入何校,聘何师,或治中国学,望汝能有一种自择而又审慎的意见表示。”

应该就在这之后,林长民知晓了女儿对建筑事业的热爱与认定。他不但支持女儿的选择,还和她一起努力去打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的陈规。据宾大规划系前助理教授黄振翔考证,1924年3月5日,当时的中国驻美公使馆一位秘书致信宾大,代林长民询问可否通融让林徽因攻读建筑专业。不久,时任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也和时任宾大美术学院院长赖尔德讨论了此事。可见为了实现女儿的梦想,林长民是怎样地努力。

林长民去世后,徐志摩在《伤双栝老人》中感叹:“徽,不用说,一生崇拜的就只你,她一生理想的计划中,哪件事离得了聪明不让她自己的老父?”

林徽因留学美国期间,林长民也一直鼓励女儿,给予她独立面对生活与学业的勇气。

“若是思成回来,你千万保重。徽,我近来看你颇有主意,你便单独留学有何不可。提高勇气毅力来,三年后我预备欢迎我家的木兰。”

这是1924年7月25日,林长民写给林徽因的信。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刚到美国不久,正在康奈尔大学选修暑期课程。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癌症复发,家人催促梁思成尽快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长民一边劝林徽因“须体贴思成,不可给他难受”,一面鼓励她勇敢面对未来,独自一人继续在美国求学,并称她为“我家的木兰”。

后来,听闻梁思成已决定回国,林长民又写信给林徽因:“你二人处此难决境遇很得体,我很欣慰。”

没想到李蕙仙病情急速恶化,很快去世,梁思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见母亲最后一面了。梁启超只能写信给梁思成,让他安心读书,不必再折腾回国。这位同样体贴儿女的父亲,在丧妻的哀痛中,还不忘安慰远在异国的孩子:“或者也是上天可怜,不忍再加增你和全家的苦痛”,“你妈妈对你和徽音(林徽因曾用名林徽音)始终是至爱而且喜欢的,你们动身前半个月,她和老郭说你们如何可爱,自己如何满足”……

父女知己

在于葵看来,林长民是林徽因最亲近,也是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徐志摩在《伤双栝老人》中也写道:“你们这父女不是寻常的父女。”“她,你曾经对我说,是你唯一的知己;你,她也曾对我说,是她唯一的知己。”

其实,幼年的林徽因并不常见到父亲。她两岁时,林长民便赴日留学,之后又一直奔走于政界,大多数时候都不在家人身边。但林长民显然是一位关爱孩子的长辈。“他在外是民国政坛的重要人物,在家里是一位非常温暖的父亲。”于葵说。于葵家中至今保留着一张林徽因幼年时和妹妹及三位表姐的照片,照片的卡纸上有林长民的题记,他用幽默生动的文字,将两个女儿和三个外甥女的个性与形象一一道来。可以想象在有限的相处时光中,他的细腻与慈爱。

从现有的文献看,从6岁开始,早慧的林徽因就和林长民有了书信往还。家中大大小小的事,都由林徽因写信和林长民沟通。这些信让父女之间增进了了解,感情也更加深厚。在信中,林长民多次表达对女儿的疼爱:“我尤爱汝”“我极爱汝”……

随着林徽因逐渐长大,林长民开始向女儿吐露更多心声。1916年,他在多封给林徽因的信中,表达自己独居北京的苦闷,以及对女儿的思念:“得汝三信,知汝念我。我独居京寓,颇苦寂。”“我终日在家理医药亦藉此偷闲也。天下事,玄黄未定,我又何去何从。”“春深风候正暖,庭花丁香开过,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惜儿未来耳。”

1918年,林长民赴日本考察。在箱根,他游览着异国美景的同时,也思念着在中国的女儿,后悔未能携女儿同行。在1918年4月22日寄给林徽因的明信片中,他写道:“我住此中最高楼。昨夕寄片未及相告,故补此画。吾儿当悔未来也。”——这份遗憾终于在两年后的欧洲之行中得到弥补。

林徽因和梁思成走到一起,源于双方父亲的推动,当然他们也秉持开明的态度,尊重孩子的心愿。1923年2月12日,林长民在给梁思成的信中写道:“思成足下:你到家想都好……徽命令我详细写信给你,这爸爸真是书记翩翩也,比你的爸爸如何。”他的幽默与平易近人闪现在字里行间。

在林徽因美国留学期间,林长民特别思念女儿。1924年7月25日,林徽因赴美一个多月后,林长民写信说:“挨过了这一个多月的日子,挨过了一个多月日子的感想思念,真是无理。”林徽因寄回来的信,他和家人反复阅读:“你七月一日的长信,我读了一遍,给朋友读了一遍。隔了两三日,今晚又和燕玉一同读了一遍,你娘娘又叫亘读了一遍,大家都很欢喜。”1924年9月17日,收到女儿的两封信后,林长民在回信中说:“你来信两封……满纸情绪,读之真真难过。你放心读书,不要替爹爹太担忧。”

女儿有段时间没来信了,林长民会像个普通老父亲那样着急催促。1925年4月11日,他在信中向林徽因“抱怨”:“我自接汝一月十日来函后,至今未得只字。所有寄报及我自己各信、转去各信,均不得复。徽其病耶?其置我于不理耶?抑有别情耶?”

他有时会怀念和女儿在欧洲共度的时光,畅想能再有同游的机会。1925年1月10日,他在信中写道:“我触旧绪,感时之迈,所怀万千,两鬓白过半兮。徽,吾爱,念前游耶?罗马故宫,吾生能再谒否,愿再与吾爱同行,吾祷之。”

他也向女儿倾吐自己政治上的苦闷。1925年2月18日,他在信中幻想着:“我的真心真意,总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抛去大铁锤(指不再从政),跑到小小的深潭边,头靠半枯低桠的松枝,足浸入清浅的涧水……”

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在给林徽因的信中,林长民多次流露出疲累,以及想要脱离政界的心绪。遗憾的是,他一直未能挣脱政治的漩涡。在1925年底郭松龄讨伐张作霖的战争中,林长民被流弹击中遇难。

“美”的延续

林长民的离世对林徽因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一方面是感情上,他们父女感情很深;一方面是经济上,林徽因是半官费生,另一半学费都是她爸爸筹集。”于葵解释。

此时,另一位父亲梁启超给予了林徽因深切的同情与支持。1925年12月28日,得知林长民遇难的消息,梁启超立即写了一封信给林徽因,在于葵的新书中,这封信第一次披露出来:“我特别心疼的孩子徽音:我真没有别的话可以慰唁你,我只有远远的寄给你两行同情之泪,但我愿意你知道,你爹爹生平惟一敬爱的朋友即你生平惟一敬爱的人的爹爹:他对于你是看着和亲生的孩子一样的。望你领受他一点温情,减少你的痛苦。”

梁启超还连续写长信给梁思成,叮嘱他要好好安慰林徽因:“你须要自己十分镇定,让徽音尽情一恸之后,慢慢的拿达观的道理安慰她。”

他在信中还详细写下了安慰林徽因的“道理”:“人生在宇宙间几十年,总要替宇宙做一点事。做一国的国民,总要替本国做一点事。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在那几万万丈之长的文化线上用自己的努力添上一寸半寸。越发有天才的人,责任便越发重。徽音是一个天才的孩子,她的特别责任是要常常牢记的。”

他还细心考虑到林徽因接下来学费的问题:“徽音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

感情细腻的林徽因没有就此消沉,她从这一巨大打击中站起,在学业上继续精进。于葵谈到林徽因的这段岁月,认为“这是林徽因最艰难的一年”,“她失去了最珍爱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个人精神和现实生活遭受重创”,“当时,她要完成美术专业课程,选修建筑课程,同时担任助教,指导绘图。她的压力远超常人”。

在给梁思成的信中,梁启超还提到林长民父女共同的“美”的天才:“林叔叔(林长民)有‘文’的‘美’的天才,自己未能十分发展,遗传给她。林叔叔特别爱她,也是因为她可以在这方面完成自己的志愿。”

“林徽因身上的艺术气质,她对美的执着与追求,从她父亲身上都可以找到源头。”于葵介绍,林长民不仅是政治家,也是出色的书法家,他的字特别漂亮。

这一点,费慰梅也曾注意到:“或许是继承自她那诗人气质的父亲,在她身上有着艺术家的全部气质。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父女俩在对“美”的追求上还有一段佳话。1924年4月,林徽因赴美前夕,泰戈尔来中国访问,这是当时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泰戈尔在北京期间,林徽因几乎全程陪同。5月8日,泰戈尔生日那天,北京文化界为他举行了庆生晚会,众人用英语演出了他创作的《齐德拉》。其中,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林长民饰演春神伐森塔。5月10日的《晨报副刊》报道了这场父女的同台演出:“林宗孟(林长民)君头发半白还有登台演剧的兴趣和勇气,真算难得。父女合演,空前美谈……林女士徽音,态度吐音,并极佳妙。”

林长民未能看到自己家的“木兰”学成归国,但他留给林徽因的“美”的天才与艺术气质,一直伴随着她,在建筑、文学、工艺美术、舞台设计等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神秘箱子”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们能近距离了解这对“不寻常父女”的相处细节,多亏了这批100年前的信札。而这些书信能被保留到今天,也颇具有传奇色彩。

1955年,林徽因去世,她的母亲何雪媛仍由梁思成奉养,居住在清华园。于葵的母亲梁再冰和父亲于杭都是新华社记者,一家人住在新华社宿舍。1965年,梁再冰和于杭开始驻外,于葵和哥哥姐姐则留守在家。1966年的一天,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突然到来,送来一只绿色的箱子,里面保存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大量照片,还有许多文稿,包括林长民和梁启超的书信、日记等。于葵介绍,现在那些广为流传的林徽因、梁思成的照片,很多都出自这个箱子。

当时,于葵和哥哥姐姐都是小学生,还不明白箱子里的东西意味着什么,但却被莫名吸引。他们常常从床底下将箱子拽出,偷偷欣赏里面那些与当时时代风格很不一样的宝贝。照片上林徽因秀美的容颜、典雅的服饰,以及书写在照片旁的一行行娟秀的行楷小字,深深印在了于葵的脑海里。

于葵介绍,这些资料曾跟随梁林二人一起赴东北大学任教,又来到北平北总布胡同三号安家,再一起流亡大半个中国到达云南、四川,最后又回到北平。在那个疾风骤雨的年代,这些珍贵的家族记忆被装进一只箱子,静静地和三个孩子共处一室。

多年以后,于葵知道了更多家族前辈的故事,再重新翻阅箱子里的东西,有了不一样的感触,“原来看这些东西,觉得就是一些家中物品和资料而已。但是,当你把它们放到历史的场景里去,当你知道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再审视它们,你会感到它们的温度,那样的体验和过去是完全不同的”。

这一次在哪可以配资,箱子里的许多物件成为她撰写《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的素材。“我很高兴能有机会把这些资料串联起来,让它们与广大读者见面。”于葵说。 (记者刘梦妮)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股票配资开户网_在线炒股配资详情_股票线上配资开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